◎ 貧
貧
〈形〉
(1) (會意兼形聲。從貝從分,分亦聲。“貝”是古貨幣,一個“貝”還要分開,表示貧困。本義:缺少財物,貧困。與“富”相對)
(2) 同本義 [poor;poverty]
貧,財分少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無財謂之貧。——《莊子·讓王》
貧者,士之常也。——《說苑·雜言》
分貧振窮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十四年》。疏:“貧、窮相類。細言,窮困于貧。”
貧而無諂。——《論語》
強本而節(jié)用,則天下不能貧。——《荀子·天論》
楚人貧居。—— 三國魏· 邯鄲淳《笑林》
家貧,無從致書以觀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
(3) 又如:貧難(貧苦,困難);貧胎(罵人的話。窮鬼);貧窶(貧苦);貧賤之交(貧困患難中結(jié)交的朋友);貧戶(貧窮人家);貧交(貧賤者相交友);貧巷(貧民居住的地方);貧病(又窮又病);貧漢(貧窮的男子)
(4) 引申為缺少,不足 [be deficient in;be poor in,be scanty of]
富于萬篇,而貧于一字。——劉勰《文心雕龍·練字》
(5) 又如:貧闕(不足,短缺);貧薄(淺陋,短淺);貧腐(貧乏陳腐);貧微(貧乏微薄);貧寒(貧乏單薄);貧空(謂空無所有);貧辛(貧乏艱澀)
(6) 絮叨可厭 [loquacious;garrulous]。如:他的嘴真貧;貧嘴惡舌(話多而尖刻);貧嘴賤舌(形容人說話輕薄);貧嘴餓舌(形容人話多令人討厭)
(7) 僧道、尼姑自謙之稱 [a humble term of self-address of a Buddhist monk or Taoist priest]。如:貧僧;貧尼(尼姑對自己的謙稱);貧家(謙稱自己的家)
◎ 貧
貧
〈動〉
(1) 使貧窮 [impoverish]。如:貧人(使人貧窮);貧心(使心純清。謂不以外物累其心);貧化(在采出的礦石中,有用礦物含量比在礦體中含量低,叫做“貧化”)
(2) 以為貧窮 [believe the poor]
夫人貧之,竟不商女。——《聊齋志異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