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諧
諧
〈形〉
(1) (形聲。從言,皆聲。本義:和諧)
(2) 同本義(強調配合得勻稱) [harmonious]
諧,和也。——《爾雅》
克諧以孝。——《書·堯典》
掌司萬民之難而諧和之。——《周禮·調人》
如樂之和,無所不諧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十一年》
如其克諧,天下可定也。——《資治通鑒·赤壁之戰》
夫妻諧老。——《初刻拍案驚奇》
(3) 又如: 諧當(妥當);諧和(各組成部分之間協調地相互聯系在一起的);諧調(和諧);諧奏(和協地演奏);諧律(諧合于音律)
(4) 言語或行為有趣而引人發笑 [humorous]
上以朔口諧辭給,好作問之。——《漢書·東方朔傳》
心親不復異新舊,使脫巾屨相諧嬉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和劉貢甫燕集之作》
醉中共笑語,往往雜諧諺。——明· 高啟《贈楊滎陽》
(5) 又如:諧易(詼諧平易);諧辭(戲謔之辭);諧諺(詼諧諺語);諧畫(富于諧趣的話)
◎ 諧
諧
〈動〉
(1) 辦妥,辦成功 [succeed]
恐事不諧,反遭其害。——《三國演義》
今事不諧,不過赤族,為社稷死,豈不快乎?——《宋史》
(2) 又如:諧當(妥當)
(3) 商定 [settle;come to an agreement;bargain]
當之官者,皆先至西園諧價,然后得去。——《后漢書》
(4) 又如:諧價(議價成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