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詘
詘
〈形〉
(1) (形聲。從言,出聲。本義:言語鈍拙)
(2) 同本義 [stutter]
詘,辭塞。——《廣韻》
詘,字從言,當(dāng)與吃同意。——《說文通訓(xùn)定聲》
公輸盤詘。——《墨子·公輸》
輕財(cái)重士,辯于心而詘于口。——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
(3) 盡,窮盡 [exhausted]
利出于一孔者,其國無敵;出二孔者,其兵不詘;出三孔者,不可以舉兵;出四孔者,其國必亡。——《管子》
理詘勢(shì)窮。——清· 林則徐文
(4) 聲音戛然而止貌 [suddenly-mute]
叩之,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詘然。——《禮記》。孔穎達(dá)疏:“詘謂止絕也。”
◎ 詘
詘
〈動(dòng)〉
(1) 通“屈”。彎曲 [bend]
詘,屈也。——《廣雅·釋詁一》
詘五指而頓之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(xué)》
詘要橈腘。——《荀子·富國》
詘右臂支船。——明· 魏學(xué)洢《核舟記》
(2) 又如:詘伸(詘申。彎曲與伸直);詘曲(詘折。彎曲);詘體(彎曲肢體);詘膝(下跪);詘柔(屈曲柔弱)
(3) 屈服 [yield]
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。——《荀子·議兵》
詘敵國。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秦策一》
(4) 又如:詘意(屈就);詘志(曲意遷就);詘服(屈服)
(5) 屈辱;冤屈 [humiliate;wrong]
宋王因怒而詘殺之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壅塞》
(6) 又如:詘身(降低身分,屈己下人);詘辱(委屈和恥辱);詘容(屈辱容忍);詘節(jié)(降低身分,降心相從)
(7) 通“黜”(
)。貶退 [demote;oust;relegate]彼公仲者,秦勢(shì)能詘之。——《戰(zhàn)國策·韓策三》
可謂能詘免變化以致之。——《說苑·敬慎》
(8) 通“訖”。止 [complete;be over]
叩之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詘然,樂也。——《禮記·聘義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