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證
証
〈動〉
(1) 諫正 [remonstrate]
證,諫也。從言,正聲。——《說文》
士尉以證靖郭君, 靖郭君不聽。——《戰國策·齊策》。 高誘注:“證,諫也。”
(2) 又如:證諫(直言規勸)
◎ 證
証
〈名〉
(1) 通“癥”。病癥 [disease;illness]
然后先生之言,為思陵對證之藥也。—— 清· 黃宗羲《子劉子行狀》
(2) 假借為“徵”。今亦用為證驗字。證據 [evidence;proof]
索證正不在遠。——[英]赫胥黎著、 嚴復譯《天演論》
◎ 證
證
〈動〉
(1) (形聲。從言,正聲。繁體為“登”聲。本義:告發)
(2) 同本義 [inform against]
證,告也。從言,登聲。——《說文》
其父攘羊,而子證之。——《論語·子路》
(3) 又如:證父(告發父親)
(4) 諫諍。 直爽地說出人的過錯,勸人改正 [criticize sb.'s faults frankly]
愎過自用,不可證移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巫徒》
(5) 驗證;證實 [prove;demonstrate]
所以證之而不遠。——《楚辭·惜誦》。注:“驗也。”
而胗獨證據其事。——《后漢書·繆肜傳》
援古證今。——清· 黃宗羲《柳敬亭傳》
(6) 又如: 證占(驗證);證驗(驗證);證類(以同類事物作證);證審(驗證審察);證察(考證審察)
(7) 佛教用語。參悟,修行得道 [realize;come to understand]
禪師后證果,居于林慮山。—— 唐· 張鷟《朝野僉載》
(8) 又如:證果(修得妙道);證圣(證入圣果);證悟(修行得道);證業(證悟業果)
◎ 證
證
〈名〉
(1) 證據,憑據 [evidence;proof;testimony]
慎用六證。——《大戴禮記·文王官人》
罪無申證,獄不訊鞫。——《后漢書》
(2) 又如:證明師(起到證據作用的人或物);證左(指當時在現場親知親見其事,可以證明實際情形的人)
(3) 證件;證書 [card;certificate]。如:工作證;身分證;出生證;健康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