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斯
〈動〉
(1) (會意。從斤,其聲。其所以盛木柿。斤,斧子。本義:劈;砍)
(2) 同本義 [split]
斯,析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墓門有棘,斧以斯之。——《詩·陳風·墓門》
有斯明享。——《書·酒誥》。鄭注:“析也。”
廝(斯)輿之卒。——《漢書·嚴助傳》。注:“析薪者也。”
(3) 扯裂 [tear]
斯,裂也。——《廣雅》。王念孫疏證:“今俗語猶呼手裂為斯。”
(4) 分開 [divide]
斯而析之,精至于無倫,大至于不可圍。——《莊子》
(5) 距離;離開 [leave]
華胥氏之國…不知斯 齊國幾千萬里。——《列子·黃帝》
◎ 斯
〈代〉
(1) “斯”假借為“此”,這,這個 [this]
斯,此也。——《爾雅·釋詁》
斯言之玷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抑》
登斯樓也,則有去國懷鄉,憂饞畏譏,滿目蕭然,感極而悲者矣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而毅宗之語公主,亦曰:“若何為生我家?”痛哉斯言。—— 清· 黃宗羲《原君》
(2) 又如:斯世(此世,今世);斯人(此人);生于斯,長于斯
◎ 斯
<連>
則。就 [then]——表示承接上文,得出結論
人之性,心有憂喪則悲,悲則哀,哀斯憤,憤斯怒,怒斯動,動則手足不靜。——《淮南子》
◎ 斯
〈形〉
(1) 通“廝”。古時干粗雜活的奴隸或仆役。引申為卑賤 [humble;low]
旅瑣瑣,斯其所取災。——《易·旅》
鄉官部吏,職斯祿薄。——《后漢書·左雄傳》上疏
(2) 又如:斯役(廝役。指干雜事的勞役);斯養(即廝養。奴仆)
(3) 白色 [white]
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瓠葉》
◎ 斯
〈助〉
(1) 表示結構,相當于“之”、“的” [of]
秩秩斯干,幽幽南山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斯干》
(2) 用在倒裝賓語和動詞之間,以確指行為的對象,相當于“是” [be]
篤公劉,于京斯依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
(3) 用在形容詞之后,相當于“然” [function word]
王赫斯怒,爰整其旅。——《詩·大雅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