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 仁
〈名〉
(1) (會意。從人,從二。右邊的二是重文。本義:博愛,人與人相互親愛)
(2)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觀念。其核心指人與人相互親愛。孔子以之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 [benevolence]
仁,親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仁者,情志好生愛人,故立字二人為仁。——《春初·元命苞》
上下相親謂之仁。——《禮記·經解》
溫良者,仁之本也。——《禮記·儒行》
仁者,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。——《韓非子·解老》
仁者,可以觀其愛焉。——《禮記·喪服四制》
豈無居人?不如叔也,洵美且仁。——《詩·鄭風·叔于田》
(3) 又如:仁人(有仁德的人);仁術(施行仁道、仁政的方法);仁宇(在仁德的覆蔽之下);仁瑞(仁德的瑞兆);仁樸(仁愛樸實);仁篤(仁愛篤厚);仁誨(仁愛的教誨);仁鄙(仁愛與鄙薄)
(4) 有德者之稱 [the benevolent]
(5) 舊指有仁德的人
予嘗求古仁人之心。——宋· 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(6) 又如:仁人網(傳說商湯曾讓獵人網開三面。指給予一條生路);仁者(有德行的人);仁里(仁者住地);仁士(仁人。有德行的人)
(7) 指事物中有恩于萬物生育者,古代常與五行等相配
養之,長之,假之,仁也。——《禮記》
(8) 完美的道德 [perfect virtue]
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——《論語·雍也》
(9) 仁政 [benevolent government]
以德行仁者王。——《孟子》
(10) 恩惠 [kindness]
則民與子仁。——《論語》。皇疏:“恩也。”
厚澤深仁,遂有天下。——魯迅《偽自由書》
(11) 同情, 憐憫 [pity]
呼而怨,欲望其哀且仁者,愈大謬矣。——柳宗元《天說》
(12) 種子外皮內的部分——常指可以食用的種子和堅果、核果及類似果實的內果皮里邊的部分。字本作“人”,明代后改作“仁” [kernel]。如:核桃仁
(13) 類似果仁的東西 [something resembling a kernel of fruit]。如:瓜子仁
(14) 人 [man(pl.men)]
仁者,人也。——《禮記·中庸》。注:“人也,讀如相人偶之人。”
仁者,人也。——《孟子·盡心下》
雖告之曰:“井有仁焉。”其從之也?——《論語·雍也》
(15) 古縣名 [Ren]
又并蒲、 衍、 首、 垣,以臨 仁、 平丘。——《史記·春申君列傳》
(16) 水名 [Ren River]
烏江,府東七十里;源出水西蠻界,繞府南與 湘、 洪、 仁三江合。—— 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》
(17) 等于8尺(一說7尺,也有說5.6尺或4尺的)的中國古代長度單位。通“仞” [ren]
九成之臺,作于羸土,百仁之高,臺(始)于足下。——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老子甲本》
(18) 姓
◎ 仁
〈形〉
(1) 有感覺能力——與“不”連用,作否定式 [sensitive]。如:兩手不仁;皮膚不仁
(2) 溫潤 [warm and rich]
漢水重安而宜竹, 江水肥仁而宜稻。——《淮南子》
(3) 敬辭。舊時常用于書信中 [Kind; My good;My dear] 。如:仁臺;仁兄
◎ 仁
〈動〉
(1) 親愛 [love]
公子為人,仁而下士。——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
[陛下] 有仁民愛物之意。——王安石《上時政書》
(2) 同情;憐憫 [sympathize]
將大其聲,疾呼而望其仁之也。——韓愈《后十九日復上書》
(3) 思念 [miss]
郊社之義,所以仁鬼神也;…食饗之禮,所以仁賓客也。——《禮記·仲尼燕居》